三月展覽回顧
Art Appraisal Club Meeting Note
March
日期:2014年3月30日
時間:18:30 – 21:30
地點:文學生活館
《Light and Shadow Caravaggio The Italian Baroque Master 光.影意大利巴洛克大師.卡拉瓦喬》@ Asia Society Gallery
– 意大利可能想籍借出國寶發財。
– 只展出一件會令整件事變得膚淺,尤今次加入香港藝術家更見礙眼。
– Pacific Place的小展場的短片拍得不好,又硬銷Asia Society這地方,整體來說公關手段令展覽失色。
– 不喜此事是看其為馬會贊助,與及不明白為何是由Asia Society主辦(實情是他們主動,但這正是奇怪之處);更奇怪的是場地本身不宜擺放古畫。
– 究其動機,對照上次Botticelli “Venus” 來港事件,不排除有心人想將此類名畫先於海外博物館展出,獲得認可,若干年後脫離公共財性質,便可出售(現在此畫在賭場)。而為何香港任何一個文化機構會拒絕這類展覽,值得深思。
– 大灑金錢籌劃展覽,理論上希望觀眾明白作品的觀賞價值,但其市場策略是「Once for life time一生必看的世界名畫,拒人千里。
– 當發現觀眾人數未達標(四萬人),email宣傳的內容竟是 “Help us to meet the target 400 000 audiences”,很醜怪。
– 整體沒顧慮觀眾,有觀眾表示:「這是一幅必須要看的世界名畫,我們有需要被教育一下。」中了公關公司的伏。
– 「真的不懂看,我喜歡看藝術品,但我讀書不多,這些地方不是我該來的。」可見展覽雖花了500萬,卻不見其教育成效(education value)。
– 作品本身不俗,但Asia Society地理環境及公關標籤整方法,使展覽大打折扣。
– Caravaggio本身應容易被理解的草根藝術家,卻被放得高高在上。
– 蘇慶強作品描述中雖有提到「草根」二字,但描述中卻顯得更神聖。
– 作品描述令人混淆,如「一臉疲倦,但很莊嚴。」、「暴力及性暴力的張力」。
– 資料有誤,如Caravaggio著名的光暗對比「chiaroscuro」非「風格」,是「手法」。
– 整個展覽中英文的陳述不對應。
– 回應藝術家的作品解說中,花大量篇幅介紹Caravaggio,實際有關的陳述也只為彰顯名畫而寫。
– 有關策展,也見牽強。回應藝術家被強行分類,而Asia Society早已敲定作品及其一香港回應藝術家,才找來韋一空「策展」。
– 作品本身不俗,但擺放方式不吸引,而且都見過,一點都不吸引人駐足細看。
– 整個展覽的場地不算小,亦容易將作品擺放得好看,但香港作品的放置得十分擠逼,亦十分古怪。
– 將「策展」∕選擇藝術家的方向是「神秘感」、「光與影」、「寫實」等,令人無從理解,當中只有周俊輝及蘇慶強較相關,曾建華在這情況很百搭,而王無邪的道教「神秘感」與Caravaggio天主教的神秘感相差甚遠,沒有說服力。
– 展覽難見「策展」工夫,如前述,藝術家、作品早已內定,而硬將回應藝術家說成同是Caravaggio的祟拜者甚有問題。
– 整個展覽書寫的方法及至擺放設計,目標都十分一致,都是「朝拜」方向。
– 事件後續:身為專業藝術行政人員的LCSD職員看過後,竟然評價「Good Interpretation」!
– 若下次又再有古典名畫來港展覽,又該如何處理?
1. 香港藝術家可只做工作坊
2. 不應與香港藝術家同場展出
3. 或是單挑,一對一
4. 或純粹選一人,用以回應及策解繪畫的論述
– 香港最失敗之處,是不擇手段讓藝術「入屋」,故不理智地淺化內容。如照常論述作品資料會好很多。
– 問題是公關覺得非淺化藝術不可,否則公眾不會明白,但現在雖淺化卻依然不能「入屋」(公關覺得成功),才是問題所在!
– 公關公司覺得若表述方式與藝術館相約,就不是成功的公關手法。
– 主辦單位有責任將自己好好定位。
《珠江三角周系列一:香港製造》梁美萍個展 @ Osage
– 梁美萍的作品相當需要策展,但呈現出來像策展人缺席。
– 擺放作品的方式混亂,像沙龍畫展。背後有意思的的事未能呈現,故影片很重要。
– 作品本身有趣,可見她從另一角度看自己的城市。
– 立場未夠清晰,策展人有責任將有意思的元素帶出。
– 她想達成的事太多、極感性及沒條理。
– 她由幾個層次看中港關係,分別是生產層面、過程、亦包含不少具象徵性的元素。
– 她這一系列作品在07年展出時較簡潔,發展到現在像一個大型裝置藝術。
《一切由海洋開始》凌佩詩個展@ Gallery Exit
– 原來不是現代水墨,是印刷拼貼,但在展覽中4沒有得到任何資訊。
– 本身內容淺薄,難以再加說明。
– 暫時未有特別,留待觀察。
《每日一遍》禤善勤個展@ Gallery Exit
– 有點抽象畫及國畫感覺,用上很多線條及抽象物,背後有想呈現的訊息,想法和做法與國畫相若。
– 對線條這般密集十分好奇。
– 覺得他有驚喜,他能清楚說出自己對繪畫的看法——Painting as happening, 捕捉對經驗(包括視覺和感官)的感覺,他的意念有趣。
– 他在嘗試如何將幾個連續的動作呈現在一個靜止的畫面中
– 他有想法,作畫能力也不差,但未能融會貫通。
– 最欣賞他畫背景的線條,最貫徹到他的感受。
– 覺得他無論談吐、想法都太受林東鵬影響。
– 他有潛質再向內發掘自己。
– 他的用色亦有趣,與黃進曦相似,像David Hockney把顏色過濾,似一種潮流。
《Step Back to Nature》黃進曦個展@ Ora-Ora
– 像停滯在某一位置,展覽中展出幾年來不同方向的作品,卻不能解釋這樣畫的原因。
– 這一代喜愛以虛擬世界為題材。
– 對這批畫,覺得他是有自信的,覺得自己終可擺脫虛礙甚界的視野。
– 對於自己作為畫家追求甚麼,想得未夠清楚。
– 有點硬找來作畫原因,想找些甚麼去說,但說不清楚。
– 是否無大志?他是否沒有面對當代繪畫的論述(Encounter contemporary painting discourse)?借用了理論,卻沒有處理傳統、歷史問題。
– 禤善勤有處理,但黃進曦則在有與無之間。
《Perhaps Love》香建峰個展@ 歌德學院
– 給人很差的視覺經驗。
– 不能講出為何畫畫,也沒有創作意念,虛有感性,作品單薄。
– 今次比之前好,之前太裝飾性,很沉悶。
– 今次較放鬆,嘗試塗抹等技巧與物料互動。
– 他的物料處理向來是圖象式,「設計師塗顏色」。
– 身為一個感性的設計師,他對畫面有種操控慾。
– 不宜從這個方向繪畫,尤其他不是初出道的藝術家。
– 放下要做畫家的慾望,用設計師的眼光去做作品反而更有驚喜,像之前的陶瓷畫花系列。
– 他的掙紮是他自己的一廂情願與現實身份∕實際能力的問題。
《Affordable Art Fair》@ Exhibition and Convention Centre
– 公關較好,能做到「帶藝術回家」,赤裸又誠實。
– 難聽點像阿姆斯特丹的紅燈區,有求必應。
《週街展(二)》@ 九龍城聯合道至打鼓嶺道、賈炳達道至太子
– 支持他們做這類另類事,但未必所有作品適合這樣擺放。
– 地圖有誤,對按圖索驥的展覽更重要。
– 可以有更聰明的擺放方法,不宜就這樣放到街上。
– 可與鋪頭傾能否擺放,若能兩者明白對方,會是好事。
– 欣賞他們放在後巷,某些地點放得好。
周街展可如何改善?
– 要保持小型及低調地做,別走活化廳及藍屋的。
– 可與鋪頭多溝通。
– 規模可小一點,集中在一至兩條街發生。
– 現在行死人,展期短也難就觀眾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