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份展覽回顧
Art Appraisal Club 月會
四月份展覽回顧
05/05/2014
1. 刻畫人間 ─ 朱銘雕塑大展
28/02/2014- 15/06/2014
香港藝術館
- 整體在作品方面和設置都不敢恭維……特別在空間運用上實在太雜亂,沒有考量人流和作品的展示質素。或許是館內沒有太多策展人做功夫,又可能是將藏品移師到港發揮不了作品精髓。
- 作品材質是雕塑的重點,但是次展示有部分用一個奇怪的籠,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做雕塑又像搞裝置;做摩登還是做當代藝術?要令人眼前一亮的一個勇敢推進或是要人來膜拜大師級作品的看展?定位出大問題。就算是轉型都要有故事敍述 (narratives) 的說明啊… 這一系列是欠缺想像力,讓人懷疑80年代的作品已是個高峰,亦是絕響。而展覽中的那段錄像好差,完全離題萬丈……
- 建設性一點的做評論,我們會自問若是我們擺展覽會如果落實設置:首先一定不會用現場那些多餘的背景和陳設,空間一定預多,令作品多一點點角度空間予人感受,選擇一定要做,不是街市賣菜式任何新舊作都“哂冷”。
- 一定要明白藝術家初衷和思想,不能胡亂猜或用膚淺的方式理解朱銘的藝術:他做的當然不止導賞員沒頭沒腦說的“咁簡單嘅嘢都做得咁好。”………好比“佢係女人都咁叻喎”一樣…做好導賞一定要引發聽眾思考和有互動,不是純粹一問一答蠢蠢的、以為是正確的填充題。互動是深入有內容和批判分析的,不能是純資料性的對答。好的導賞員還要透過互動去研究觀眾反應,對展覽和藝術家提供可靠的觀察及回響,對創作和機構發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2. 我想看見所有 : 暴力邊界計劃
04/04/2014 – 18/05/2014
AM Space
- 陳設方面每次用耳機聽作品在這樣細小的場地做好煩擾。雖然觀賞方面有點辛苦,但由於每方面如展示空間運用、作品數量等都平衡,所以能讓觀者進入他的想像。再用心看,陳設有點冇所謂:其實可以再 fine tune(細緻)的做(如地圖好難揭)。觀眾辛苦的第二個原因是展覽需要人參看地圖去探索,場地有限制之餘又不易找資料……體驗有趣但不容易理解。
- 好難明白,比較虛無縹緲,直接的反應是做立體物件又做平面視覺的東西好奇怪;雖然可以說觀眾可讀性很高,詮釋理解想像的空間好寬大,因為聲音和畫作的互動效果相當好。
- 以另一語景做此系列好值得嘉許,與以往作品很大分別,將概念都投入在作品裡,看得出是很懂自省又內歛的做創作,新嘗試又與自己以往作品連貫理順自己思路,一個作品又能衍生很多版本,難得。
討論中最有趣和有批判性的,是聲音與畫面視像的千絲萬縷對藝術作品的詮釋有着甚麼影響和意義。大家都認同,正正是聲畫的抽象關聯性讓作品更有層次。這兩個原素,會是哪個出現先呢?而在想藝術家是否在一個現場取材,還是後期製作的一個反應創作,就已經夠過癮了。引申的想是聲音的 politics 跟主題界別,媒體平台的各種想像。採集聲音的方法和展示方式等等都有一套美學,引人入勝。用材料和展示形造到一種吊詭的敍述,令人思考:邊界究竟有沒有“踩界”的可能?感覺模糊的話又與當刻的自我有何關係?文案,聲音和圖畫有沒有主次之分,需要嗎?文獻部分又引發到我們想為何資訊設計跟收藏有關。我們又在想為甚麼文獻式展覽那讓多……
3. 梁志和混合媒體展覽 :「那麽我有時真的不知道是否文化的緣故 」
25/04/2014 - 17/05/2014
香港城市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3樓CMC Gallery
- 與前作非常有連繫,所有東西都係十分連貫,資料展示、聲音、文字及對話等等都好有層次,十分清晰的引導觀眾去了解展覽。第一時間看的時候,直接的以為展覽很納悶,都是坐着看錄像,但不久就發現梁志和把玩的 “翻譯(translation)”並不簡單,男女聲互換驟變,其實與不同話語文字一樣,是繁多不同吧了,一個國際性的問題。不過觀賞上比較辛苦,因為錄像要站立十多分鐘才能看完,觀者設定站立觀看位置與屏幕太近,同時又要戴聽筒……
- 展示創作從來都是矛盾的課題,如何將藝術家與作品的關聯呈現是一大學問。藝術家擔當一個研究員的角色做一個檔案資料展覽不是一個歷史考量,其實是個藝術取向,是個關切政治立場、材料、語景、社會與文化的表現。
- 說到底,觀眾的期望要求是很不同的,而就算要求明白敍事角度不愔藝術展覽的一群、又或是已下判斷覺得混淆的常客都好,都應該感受到這展覽有清晰和堅定的策展方向,實在沒必要將這與別個有差不多主題的展覽作比較。梁成功形造與觀眾不大相關的事作主題做藝術,是獨當一面的,成功做到與觀眾有適當距離,同時跟不同背景的每個個體全面的以觀看視覺藝術連繫一起,既有香港本土特色又有一種陌生的感覺。
- 梁志和是時常受本地媒體忽略其本土性的一個藝術家,外國傳媒如是,雖然後者和國際媒體平台比香港的時刻都關注他。
4. 水墨心境
18/03/2014 – 07/05/2014
Ben Brown Fine Art
- 大家都狐疑為何畫廊會做和想以水墨做展覽,是因為一直此媒介的畫作慣性不會在這性質空間出現?還是實際上作品都不會銷售得好?是蘇富比拍賣行打頭陣引領,還是紐約拍賣做專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做過而回嚮好有影響?姑勿論原因何如,這些都是觀念性水墨,並非真水墨 — 這就引領我們思考一個大學問:何謂水墨?
- 展覽究竟有否推動本土水墨發展
5. 存念: 萬青屴珍藏師友饋贈書畫印展覽
13/12/2013 – 23/04/2014
香港藝術館 中國書畫展覽廳
- 好看!但不及美院做的深入,論述不足,想知道展示的社交圈中各人物關係相互影響不果,內容流於表面形成展覽像個平平無奇的文獻展。
- 展示不應用時序自傳形式編制,了解脈絡最好用社交圈分析展示,給觀眾清晰的看歷史事件再了解人物背景和此展覽用心,因為種種都是對展示的這一輩重要藝術家有影響。現在敘述太狹隘,浪費了豐富內容,所以說作品和文本等等展品的呈現好緊要。